家庭心理沙盘就是针对认知不同开展工作的
发表日期:2025-08-21 文章编辑:bjhjhy2015gly
浏览次数:
家庭心理沙盘就是针对认知不同开展工作的
同事反馈,开展家庭咨询与教育的某人,在直播间做连线咨询。有位家长问询了一个孩子叛逆的问题,这位老师(先姑且称为老师吧)举例说明之后,问这位家长能不能理解?家长回答,还不理解。这位老师随即说,我们认知不同,没法给你咨询(让其下麦)。
同事对此很困惑:还有这样做家庭咨询的?认知不同,就不能做咨询了!
听到这个事后,只能说,这位所谓老师,完全就是在“误人子弟”。而误人子弟,就是男盗女娼。
认知不同,不能做咨询?纯属瞎胡闹!与此不同,家庭心理沙盘恰恰就是针对认知不同开展工作的!如果一定要认知相同,那所有心理咨询都没法开展下去了。

孩子有问题,家长或家庭肯定脱不了干系,由此父母在认识上也会有不足、欠缺或者错误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能够看到父母看不到的问题,在认知上肯定会站得比父母高一些。这种认知不同情况下,恰恰是需要咨询来解决、提升的。
如果来咨询的父母,跟咨询师一个认知,人家还用找你做咨询吗?他自己就意识到问题了,自己调整就行了。
所以,同事看到的那个直播搞家庭咨询辅导的人,根本配不上“老师”这个称呼。它做不了家庭咨询与指导,只能说在直播间纯粹是在哗众取宠、误人子弟。
家庭心理沙盘工作开展过程中,能明显地意识到,客户方在关于孩子问题的认知上有不足,而我们恰恰就是围绕父母的认知、情绪开开展工作的。
当然,很多情况下,认知方面的问题并不是直接指出或刻意讨论的,而是通过家庭心理沙盘操作过程中,父母自己“觉察”出来的。这种自己觉察出来的认知,往往也是掺杂了情绪与情感的。
这样在解决情绪情感的过程中,认知的问题也就解决了。通过迂回的方式,解决情绪情感的过程中,解决了认知方面的问题。举个家庭心理沙盘的案例说明一下吧。
张先生对孩子很严厉,有时候会惩罚(体罚)孩子,惩罚之后自己往往会很内疚、很心疼。自己想改变这种情况。
接受家庭心理沙盘服务后,经过初始沙盘与第二次沙盘,问题基本暴露了出来,但关键点好像一直没有确定。后来在《提纲式作业》中,回忆出自己在7、8岁时承受过父亲对自己一次严厉的体罚。这样我们找到了问题的锚点(心理年轮事件)。
接受家庭心理沙盘服务后,经过初始沙盘与第二次沙盘,问题基本暴露了出来,但关键点好像一直没有确定。后来在《提纲式作业》中,回忆出自己在7、8岁时承受过父亲对自己一次严厉的体罚。这样我们找到了问题的锚点(心理年轮事件)。
在做心理针灸处理受惩罚事件前,我们认真地讨论了早期创伤(原生家庭中)给核心家庭带来的影响,直白一点说,就是张先生早年受到父亲的惩罚,在自己内心形成了伤害(PTSD),同时,这件事也让其内心学会了一种沟通方式。之后自己建立家庭后,早期受伤害的事件,跟自己孩子教育形成对应,不自觉地会启用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模式——体罚。
作为曾经的受害者,在感情方面是憎恨这种模式的。但在行为方面却身体力行地模仿了父亲管教方式,并迁移到对自己孩子的管教上。所以惩罚孩子后,自己内心是痛苦的。这方面的认知,张先生自己是没有的。在前两次的家庭心理沙盘中,他已经觉察出这里面的问题了,只是并非很明确,或者还有些模糊。
经过诉说缘由,张先生从心里认可了这个原因,更加投入地配合做后续处理。(认知解释,在这个程度上就是祝说缘由。)
经过诉说缘由,张先生从心里认可了这个原因,更加投入地配合做后续处理。(认知解释,在这个程度上就是祝说缘由。)
我们作为心理师,肯定在这方面的认知上要高于张先生,所以才能指导张先生走出困境。认知不同、不对等,这恰恰是之所以能做咨询与服务的一个必须条件。
同事反馈的那个直播间的人,竟然以连麦的家长跟其没有相同的认知,让其下线,“认知不同,没法咨询”,这不是瞎胡扯、误人子弟吗?当然,也有一种可能是,感觉对方不是自己的客户(没有购买欲望),找个借口赶人,也是一种可能。

总之,我觉得,心理咨询师群体这个骗子集中地,真的是没法看,也没法说了。所能做的,也只有走好自己的路,尽可能地发挥出家庭心理沙盘的作用,服务好相信我的朋友们了。
【李守龙博文日记总第2314篇,心理沙盘2025-096】
文章来源:心理测验管理软件、音乐放松椅有疑问请联系本站管理谢谢合作!【李守龙博文日记总第2314篇,心理沙盘2025-096】